网络安全
    作者:王宪阁

    安全讲堂计算机安全技术目标及体系解析

         [ 中关村在线 原创 ] 暂无评论

      OSI安全体系结构

      OSI参考模型是由国际标准化组织制定的开放式通信系统互联参考模型( Open SystemInterconnection Reference Model,OSI/RM)。OSI参考模型包括网络通信、安全服务和安全机制。网络通信共分七层,按照由下至上的次序分别由物理层(Physical Layer)、数据链路层(Data Link Layer)、网络层(Network Layer)、传输层(Transport Layer)、会话层(SessionLayer)、表示层(Presentation Layer)和应用层(Application Layer)构成。其中,数据链路层通常简称为链路层。国际标准化组织于1989年在原有网络通信协议七层模型的基础上扩充了OSI参考模型,确立了信息安全体系结构,并于1995年再次在技术上进行了修正。OSI安全体系结构包括五类安全服务以及八类安全机制。

      OSI参考模型结构如图1-1所示。

      五类安全服务包括认证(鉴别)服务、访问控制服务、数据保密性服务、数据完整性服务和抗否认性服务。

      认证(鉴别)服务:在网络交互过程中,对收发双方的身份及数据来源进行验证。

      访问控制服务:防止未授权用户非法访问资源,包括用户身份认证和用户权限确认。

      数据保密性服务:防止数据在传输过程中被破解、泄露。

      数据完整性服务:防止数据在传输过程中被篡改。

      抗否认性服务:也称为抗抵赖服务或确认服务。防止发送方与接收方双方在执行各自操作后,否认各自所做的操作。

      从上述对安全服务的详细描述中我们不难看出,OSI参考模型安全服务紧扣安全技术目标。八类安全机制包括加密机制、数字签名机制、访问控制机制、数据完整性机制、认证机制、业务流填充机制、路由控制机制和公证机制。

      加密机制:加密机制对应数据保密性服务。加密是提高数据安全性的最简便方法。通过对数据进行加密,有效提高了数据的保密性,能防止数据在传输过程中被窃取。常用的加密算法有对称加密算法(如DES算法)和非对称加密算法(如RSA算法)。

      数字签名机制:数字签名机制对应认证(鉴别)服务。数字签名是有效的鉴别方法,利用数字签名技术可以实施用户身份认证和消息认证,它具有解决收发双方纠纷的能力,是认证(鉴别)服务最核心的技术。在数字签名技术的基础上,为了鉴别软件的有效性,又产生了代码签名技术。常用的签名算法有RSA算法和DSA算法等。

      访问控制机制:访问控制机制对应访问控制服务。通过预先设定的规则对用户所访问的数据进行限制。通常,首先是通过用户的用户名和口令进行验证,其次是通过用户角色、用户组等规则进行验证,最后用户才能访问相应的限制资源。一般的应用常使用基于用户角色的访问控制方式,如RBAC(Role Basic Access Control,基于用户角色的访问控制)。

      数据完整性机制:数据完整性机制对应数据完整性服务。数据完整性的作用是为了避免数据在传输过程中受到干扰,同时防止数据在传输过程中被篡改,以提高数据传输完整性。通常可以使用单向加密算法对数据加密,生成唯一验证码,用以校验数据完整性。常用的加密算法有MD5算法和SHA算法等。

      认证机制:认证机制对应认证(鉴别)服务。认证的目的在于验证接收方所接收到的数据是否来源于所期望的发送方,通常可使用数字签名来进行认证。常用算法有RSA算法和DSA算法等。

      业务流填充机制:也称为传输流填充机制。业务流填充机制对应数据保密性服务。业务流填充机制通过在数据传输过程中传送随机数的方式,混淆真实的数据,加大数据破解的难度,提高数据的保密性。

      路由控制机制:路由控制机制对应访问控制服务。路由控制机制为数据发送方选择安全网络通信路径,避免发送方使用不安全路径发送数据,提高数据的安全性。

      公证机制:公正机制对应抗否认性服务。公证机制的作用在于解决收发双方的纠纷问题,确保两方利益不受损害。类似于现实生活中,合同双方签署合同的同时,需要将合同的第三份交由第三方公证机构进行公证。

      安全机制对安全服务做了详尽的补充,针对各种服务选择相应的安全机制可以有效地提高应用安全性。随着技术的不断发展,各项安全机制相关的技术不断提高,尤其是结合加密理论之后,应用安全性得到了显著提高。本书的后续章节将以加密理论及其相应实现为基础,逐步阐述如何通过加密技术确保企业应用的安全。

      TCP/IP安全体系结构

      OSI参考模型为解决网络问题提供了行之有效的方法,但是卫星和无线网络的出现,使得现有的协议在与卫星和无线网络互联时出现了问题,由此产生了TCP/IP参考模型。TCP/IP从字面上看是两个Internet上的网络协议(TCP是传输控制协议,IP是网际协议),但实际上TCP/IP是一组网络协议,通常包括TCP、IP、UDP、ICMP、RIP、TELNET、FTP、SMTP、ARP、TFTP等协议。TCP/IP参考模型由下至上分为网络接口层、网络层、传输层和应用层。

    提示:支持键盘“← →”键翻页
    本文导航
    • 第2页:安全讲堂系列之OSI安全体系结构

    关注排行榜

    防火墙UTM上网行为防毒墙

    文章推荐

    互动沙龙

    相关内容 网友评论 返回首页
    专家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