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罗塞塔石碑(Rosetta Stone)
罗塞塔石碑(Rosetta Stone,也译作罗塞达碑),高1.14米,宽0.73米,制作于公元前196年,刻有埃及国王托勒密五世诏书。石碑上用希腊文字、古埃及文字和当时的通俗体文字刻了同样的内容,这使得近代的考古学家得以有机会对照各语言版本的内容后,解读出已经失传千余年的埃及象形文之意义与结构,而成为今日研究古埃及历史的重要里程碑。罗塞塔石碑最早是在1799年时由法军上尉皮耶-佛罕索瓦?札维耶?布夏贺在一个埃及港湾城市罗塞塔发现,但在英法两国的战争之中辗转到英国手中,自1802年起保存于大英博物馆中并公开展示。
2010年中国:虎符
虎符,亦称兵符,因作成伏虎状,故名。它是古代帝王授予臣属兵权和调动军队所用的凭证。虎符能分成左右两半,用兵时,左一半交给带兵的将帅,右一半由国君保存。要调动军队时,国君将右一半交给差遣的将领拿去和带兵将帅手中的左一半扣合,互相符合完整表示命令验证可信,方有权调动军队。
中国古代就有“信陵君窃符救赵”的故事:公元前257年,秦军进攻赵国,兵临邯郸城下,赵国求救于魏楚两国,魏国派大将晋鄙率军10万救赵。这时秦国向魏国施加压力,魏王屈服令晋鄙按兵不动。赵国相国见魏不肯进兵,就写了一封告急信给魏国相国信陵君魏无忌,信陵君通过魏王妃子如姬的帮助,盗出魏王亲自掌握的半个虎符,假传王命,击杀晋鄙,夺得兵权,然后率兵8万,会同楚军一起救赵,遂解邯郸之围。
作为一种承载机要使命的信物,虎符是一种古代密码解析的朴素表现形式。
虎符即最高机要的代表,巧妙地制造了随机信息,在信息不够通畅的社会,将虎符铸成不规则的两半是产生足够复杂的随机信息的绝妙方法。虎符朴素地传递着古代人对于信息安全的向往, 这种一对一的唯一性信息加密原理,在现代社会已被广泛应用到许多领域。因此,可以说虎符在信息安全领域中有着重要的启示意义。
2009年:埃德加-爱伦坡
爱伦坡疯狂地热爱加密技术,他常常在他撰写的新闻和小说中描写加密技术。他在自己的诗中设计了很多字谜游戏。他的著名作品-《金甲虫》-主要内容是破解一种密码,最后发现密码实际上是一张记录私藏的个人财富的寻宝图。 1839年爱伦坡公开发起了密码竞技赛。爱伦坡在亚历山大的每周通讯中发表声明,邀请他的读者提交自制密码,自称都能一一破解。一年后,爱伦坡为格雷厄姆杂志撰写了一篇文章,题为“浅谈加密写作” 。在这份备忘录中,他声明只要有人提供了无法破解的密码,就可以免费订阅此杂志。爱伦坡在6个月后结束了这场竞赛,自称已将读者送来的100个密码全部破解。最后,他出公布了据称由W.B.泰勒先生提供的两个密码,并称赞密码作者为“能力值得高度尊重的绅士”,而且还邀请读者破解这两个密码。这两个密码一直无人破解,直到1985年,达特茅斯学院的教授路易斯-兰泽提出,泰勒实际上就是爱伦坡本人的化名。 后来萧恩-罗森海姆在自己的著作《加密想象:从爱伦坡到互联网的加密写作》一书中进一步阐释了兰泽的理论。在本书中,罗森海姆指出了这样的可能:爱伦坡自己将密码设置在杂志中,作为向他的读者发出的终极挑战。